<关闭侧栏

| 当前位置: | 主页 > 新开轻变传奇 >

横山:牵住产业“牛鼻子” 走出致富新路子

来源:www.bt04.com 作者:长久稳定变态传奇私服 时间:2021-01-08 13:39 文字大小: 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 点击:
核心提示:初秋时分,进入高圪村,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、整齐的厂房,不远处猪群羊群里传来嬉闹声,迎面而来的村民忙碌而喜悦,幸福小院文化广场上的孩子们欢愉地玩耍,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。 2016年,榆林市

横山:牵住产业“牛鼻子” 走出致富新路子

初秋时分,进入高圪村,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、整齐的厂房,不远处猪群羊群里传来嬉闹声,迎面而来的村民忙碌而喜悦,幸福小院文化广场上的孩子们欢愉地玩耍,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。

2016年,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开始结对帮扶横山区响水镇南塔办事处高圪村。驻村工作队扛起帮扶的责任,用心用情开展帮扶工作,探索出了脱贫攻坚的“高圪模式”。

目前,高圪村拥有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、总投资140万元的光伏电厂、投资80万元的村种羊场、农产品加工厂……在4年的时间内,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3538.43万元,全村水、电、路、4G信号全覆盖、太阳能路灯、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。经过一系列的扶持措施,高圪村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。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“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”“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”、再到“乡村振兴示范村”的转变,村集体经济实现了“零”的突破。今日的高圪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村民们收入翻番,已经变成了“金疙瘩”村。

开出脱贫处方 出致富新路

高圪村距县城76公里,总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7838亩,全是山坡地,有7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共220户840人,在册贫困户44户136人,其中五保户3户4人,低保户12户21人,一般贫困户29户111人,村里没有主导产业,长久BT传奇,没有集体经济,群众靠几亩山旱地过生活,这里山大沟深、土地贫瘠、降水量少、品种老化、收入低下,可以说是横山区乃至榆林市最为贫瘠的地方之一,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。

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,都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为了不辜负组织特别是广大村民的期盼,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研,了解村情民情,召集村两委、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大讨论,通过反复论证,找准了高圪村贫困的病根,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,给高圪村开出了脱贫处方,结合高圪村实际,制订出了“远抓果业、近抓粮畜、种养结合、三产相融”的发展规划,就是确立主导产业,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和羊子为主的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,着力构建生产生态协调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、耕地产出率大幅提高的产业布局。

截至目前,该村利用果业项目新栽种苹果1100亩、梨树700亩,人均2.14亩;利用退耕还林项目新栽核桃、花椒、油用牡丹、李子、蓝西梅、杏等4608亩,人均5.49亩;利用中药材项目种植中药材150亩;利用扶贫整合资金新建羊圈27个,新增羊子2500只,达到4500只,人均5.4只;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压缩到1100亩,调减2000亩,人均保有1.3亩口粮田,改“广种薄收”为“少种多收”。在种植业上,种子更新了、引水上山了、梯田平整了、农技改革了,全村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。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免费为高圪村提供了3000多亩农作物种子。在全市创新推广了高圪村的苹果幼苗地套种低秆浅根农作物技术。

产业发展了结构调整了,但是没有村集体经济的壮大,贫困户今后的发展就没有底层动力。于是在全村推行“三变”改革,土地确权后,打破地界,统一规划,以村组为单位,设置耕地股、资金股、扶贫股、全体村民发展纳入了大盘子,共担风险、利益共享,这样,脱贫发展的路上就没有一人掉队。作为全省首批“三变”改革示范点的高圪村,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、人口认定、股权设置等工作。按照这一脱贫处方,一步步落实,村子里,基础设施改善了,产业结构合理了,村民短期收入有保障、长期收入有盼头,扶贫工作队和村民都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。该村的产权制度改革还被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总结为“深度贫困村产业脱贫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”。

特色产业“造血” 筑牢脱贫根基

驻村工作队有了扶贫工作思路后,高圪村就成立了横山区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出资24万元,利用横山区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帮扶的每户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,建起了黑毛土猪养殖场。又动员农业企业给村里捐赠10头种猪,这10头绿色有机猪成为了高圪村脱贫致富的起点。

随后又建起了小杂粮加工厂,确立了非贫困户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和贫困户“负赢不负亏、保底分红”,两年内每年分红不低于20%的利益分配原则,实行“社财乡管”的财务管理制度,用制度规范合作社的发展,贫困户生活有了保障,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。

今年49岁的封伟,是榆林市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村的产业贫困户,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,几乎没有收入,现在既搞养殖,又种杂粮,一年收入3万多元。说起他的致富经,其实来源于村里这几年发展的产业。封伟高兴地说:“4年前大队办起了合作社,政府为我们贫困户入的1万块钱股份让我变成股民,每年下来分红。推了宽幅梯田,我推了30多亩。从去年我分的几十只羊,现在发展到有90多只,目前羊上收入也有1万多元。”

目前,合作社生产经营良好,养殖肉猪383头、种猪21头,年出栏150头,年销售收入约140万元,利润可达65万元。同时,合作社注册了“农南山”商标、认证了有机猪和有机小杂粮,积极参加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和组织的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,借助苏陕扶贫和榆扬协作机制,全面推销农产品,猪肉和小杂粮远销北京、上海、扬州等地,市场渐渐打开了,村民的信心更足了。合作社还为贫困户提供农机、良种、技术培训等服务。合作社也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。

自从到了高圪村,驻村工作队就没有停止过对脱贫致富这一命题的思考,“如何能让贫困户彻底脱贫,就算工作队今后离开了,村民们也能一直富裕。”

只想,都是问题;肯干,才有出路。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,高圪村创新性地实施了“以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”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,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,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让贫困户可以深度参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。一改过去“输血式”扶贫为“造血式”扶贫,使脱贫致富措施可持续、可复制、可推广。

“扶贫资金成了股金,比发了强。”变成股民的贫困户们对这一举措高度赞赏。如今,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做法被市农业农村局总结为“南塔模式”,成为市农业农村局的亮点工作,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市、区领导的高度认可,先后有2000多人前来考察学习。

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致富领头人

图文资讯

横山:牵住产业“牛鼻子” 走出致富新路子
横山:牵住产业“牛

  初秋时分,进入高圪村,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梯田、整齐的厂房,不……

[详细]
從“帶”到“秀帶”,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
從“帶”到“秀帶”

  近年來,很多工業遺產“變身”創意園區、景觀公園、博物館,成為……

[详细]
中国电影产业
中国电影产业

  据《2020年 中 国 电 影 产 业 研究报告》,2019年,北美票房113……

[详细]
防控不漏一人 復工復產有序
防控不漏一人 復工

  “涉及員工生命安全不能有一絲一毫馬虎。我們在春節前就成立了專……

[详细]
鲜石斛条怎么食用方法
鲜石斛条怎么食用方

  鲜石斛条怎么食用方法显示,森山牌铁皮枫斗系列保健食品在产品质……

[详细]
周鸿t、刘强东对谈《颠覆者:周鸿t自传》
周鸿t、刘强东对谈

  “我独爱颠覆者,也青睐有颠覆精神的年轻人。因此,我将我的自传……

[详细]